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動物-青蛙

青蛙

文章日期:2012-01-12 21:33

7.7

公釐小蛙 世界最小脊椎動物

- 2012年1月12

http://tw.news.yahoo.com/7-7公釐小蛙-世界最小脊椎動物-075006505.html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島嶼發現全球最小的青蛙,牠們的叫聲比昆蟲鳴聲大,體積則較銅板還小。
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報告指出,這些小青蛙不僅是人類目前所知最小的青蛙,且據信也是地球上最小的脊椎動物。科學家將其命名為Paedophryne amauensisPaedophryne swiftorum
科學家先前發現透明的印尼露比精靈燈(Paedocypris progenetica)魚種,當時是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露比精靈燈平均身長8公釐 。
Paedophryne amauensis陸蛙身長約7.7公釐。另一新發現的青蛙物種身長則稍超出8公釐。
發現這些青蛙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奧斯汀(Chris Austin)表示:「這些青蛙非常小,且雄性青蛙的鳴叫聲跟求偶昆蟲的叫聲很像,因此非常難找到。
這種帶有藍白色斑點的暗棕色的青蛙,很可能存在已久。牠們生存在雨林的地面卻難以發現,並以吃較小的獵物維生或成為較大肉食動物的盤中飧。
奧斯汀表示:「這類極小青蛙的生態系統非常類似,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的落葉堆中。」
奧斯汀並表示:「我們現今認為這些生物不僅是生物妙事,也代表先前未記載的生態群-牠們享有其他脊椎動物所沒有的棲息地利基。」
奧斯汀說,事實上依雄性蛙頻繁的求偶鳴叫聲看來,這些小青蛙可能棲息於落葉下方,且與其他同類蛙彼此距離不過50公分 。(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消滅超級細菌 青蛙皮膚潛力無窮2010/08/31
消滅超級細菌可能要靠青蛙?日前英媒指出,阿拉伯阿布達比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青蛙皮膚中能夠對抗微生物的物質,研發出100種新型抗生素,其中超級細菌金黃葡萄球菌(MRSA)也能對抗。
科學家早已發現,生存在惡劣環境的青蛙,皮膚中含有能夠殺死細菌、病毒和真菌的化學物質,雖然青蛙身上的化學物質對人類來說是有毒的,但透過改變其分子結構,可以減輕對人類的毒性,提高殺菌效果;另外也研究出其他改良方法,讓它們不會受到人體破壞性酶的影響,並且可以在血液中停留更久。
目前科學家已研究200種青蛙皮膚上的分泌物,其中從黃腿蛙和貂皮蛙皮膚上可以分別提煉出,對抗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耐甲基西林金黃色葡萄糖球菌)和伊拉克細菌(鮑曼不動桿菌)的抗生素。阿布達比大學生物化學家邁克爾康倫表示,這些抗生素的運作方式很不同,才會很難產生抗藥性。
新種超級細菌 自南亞擴散2010-8-12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在印度發現的新超級細菌「NDM-1已隨著「醫療旅遊觀光客」從南亞帶進英國,這種細菌具有頑強的抗藥性,幾乎無藥可治。在現今跨國移動普遍的情況下,這個新超級細菌可能很快就會傳到全球其他地區,成為一項嚴重的全球公衛問題。
抗藥性頑強 抗生素幾乎無效
NDM-1超級細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是英國卡地夫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華許,去年在印度醫院一名瑞士病患身上發現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和大腸桿菌都有它的蹤跡。令人憂心的是,NDM-1基因存在於可輕易複製、在不同細菌間轉移的質體中,使其具有「驚人的散播和變化可能性」,就連被視為對付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碳氫黴烯類抗生素,都奈何不了它。
NDM-1是「新德里金屬乙內酰胺酶一型(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的縮寫。華許說,染上這種細菌很難治療,「好不了」,「如果讓這些感染情況持續下去,而沒有予以適當治療,肯定將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致命性」。研究人員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英國均發現病例,部分患者剛從南亞動整形手術回來。
tigecyclinecolistin兩種抗生素外,目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對NDM-1沒效,而且前述兩種藥作用也不大。華許認為,由於醫療觀光和國際旅遊的跨國移動頻繁,「全球可能非常、非常快就會出現對這種細菌的抗藥性
 

蒙古抗暖化 砸2200萬製冰

蒙古抗暖化 2200萬製冰
2011-11-16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為對抗全球暖化與都市熱島效應,飽受夏季高溫所苦的蒙古,本月稍晚將展開一項全球最大規模的製冰實驗。這項耗資10億圖格里克(tugrik,蒙古幣,約台幣2200萬元)的計畫,嘗試將冬季寒氣「儲存」在一個巨大的冰塊中,以減少夏季空調的能源需求,同時達到調節飲水與灌溉供應的目標。
在極北之地,河流或泉水流入地面裂縫,而後回滲到地表結冰,夜以繼日,冰層會逐漸變厚,形成超大冰堆,亦即所謂的「二溴磷」naleds)。冰堆與規律凝結、厚度約1公尺 的湖面結冰不同,只要有足夠的水壓滲透到地表,冰堆就會持續擴大,有時厚度甚至可超過7公尺,融化的速度自然也比表面凝結的冰層緩慢許多。
烏蘭巴托政府資助的這項地球工程試驗,便是以人工製造「二溴磷」為目標。負責實驗的英國與蒙古合資工程公司ECOS & EMI,將於土拉河開始結冰時在冰上鑽孔,讓冰面下的水排出河面。水一排出河面,即會凝結成冰,冰面就會加厚。整個冬天,實驗團隊會斷斷續續地持續鑽孔再等結冰的過程,藉此加厚冰層,製造出等到夏天都還不會完全融化的巨大冰堆,進而在夏季派上用場,達到降溫與提供水源的雙重效果。
ECOS & EMI表示,若能製造二溴磷,便可修復永凍土,並在城市中建造涼爽的公園。
研究兩年 懷疑論學者︰暖化是真的
2011-11-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一名懷疑全球暖化論的知名物理學家,企圖推翻主流氣象學者的普遍認知,但在經過兩年研究過十億筆氣溫紀錄後,反而放棄自己的質疑,同意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地球溫度正不斷上升中。
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的穆勒和研究團隊,仔細分析懷疑論者對地球暖化提出的兩項主要批評,一是氣象站的紀錄不可靠,二是都市中的「熱島」(heat island)效應扭曲氣溫的分析數據。他們分析四萬個氣象站的十六億筆紀錄,想藉此反駁全球暖化說,卻發現地球溫度的確比一九五年代上升攝氏一度,這個數據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國家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相符。
穆勒表示,他的研究甚至回溯到富蘭克林和傑佛遜時代,結果和科學界的主流意見相同,地球溫度的確逐步升高。他說,懷疑論者提出的問題很合理,兩年前大家都應該懷疑地球暖化究竟是不是真的,但現在他們有信心,地球氣溫上升的報告並不帶有任何偏見。
穆勒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引起外界矚目,是因為研究計畫的六十萬美元經費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查爾斯寇奇基金會」(Charles Koch Foundation),該基金會創辦人寇奇兄弟,即是暖化懷疑論組織與「茶黨」運動的主要資助者。寇奇兄弟經營石油公司,製造大量溫室氣體。
但穆勒的發言恐將引發其他懷疑論者不滿,將其視為「叛徒」。一名在穆勒研究團隊工作的女科學家柯里,便批評穆勒過分吹噓研究結果,忽視地球氣溫自一九九年代開始便已暫停上升的事實,揚言要退出穆勒的研究團隊。
研究:對抗暖化種樹沒用2011/06/20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自然地球科學」(Natural Geoscience)期刊今天刊載的研究指出,把耕地或邊際農地變成林地,對減緩本世紀全球暖化,並無太大實際效應。
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根據樹林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學說,鼓勵全球造林。
但環境學者最新調查發現,就算大規模將農耕地化為林地,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幫助有限。
部分原因是,樹林需經過數十年才能成熟,而二氧化碳分子壽命很長,可在空氣中殘留好幾個世紀。
另一原因是,即便樹林能吸收溫室氣體,但因樹木顏色比農耕地要深,可能吸收更多熱能。若在高緯度地區,更有可能引發暖化。
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Victoria)的艾若拉(Vivek Arora),與諾瓦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聖方濟各大學(St. FrancisXavier)的蒙特內哥羅(Alvaro Montenegro),模擬實施造林50年(2011年至2060年)的5種不同情境。
他們發現,就算全球農耕地都變更為林地,在2081年至2100年期間,全球溫度也只會降低攝氏0.45
將半數農耕地化作林地,只能降低攝氏0.25度。
研究也指出,造林對經濟或生態系統來說,仍有好處
蒙特內哥羅告訴法新社:「造林並沒有錯,的確有正面效應。但我們的研究指出,照現今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來看,用這種方式對抗全球暖化不太有效。」(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森林存摺/種樹存夠Co2減值 可當森林達人2010-4-20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為鼓勵民眾參與造林活動,日本山形縣今年度將開辦「森林存款存摺」,參加者只要參加植樹或整枝的活動,就能累積二氧化碳(CO2)減碳量的「存款」,累積到1000公斤時,就能領到「森林達人」認證。
日本各地每年都會舉辦植樹活動,還有全國性的植樹節,但活動一結束後,參加者多半不會再繼續照顧種下的植物,讓植樹活動變得像大拜拜一樣失去意義。造林活動不比種果菜,馬上就能看到蔬果的成長和收成,為了讓民眾持續參加造林活動,「森林存款存摺」就是讓參加者藉由量化CO2的削減量,來提高成就感。山形縣選定位於縣內飯豐町的源流之森,打算在6月開辦「森林存款存摺」活動,民眾可在每週六、日自由參加,當日活動結束後可獲得CO2削減量的認定戳章。
至於CO2削減量的換算方式,種一棵樹為2公斤、除草整地150平方公尺換算75公斤、間伐或竹林整理100平方公尺則換算50公斤。每位參加者都能辦理自己專屬的帳戶與存摺,累計到1000公斤時,就能變成「森林達人」
暖化苦果 日本海百年後恐成死海
2010-9-25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分析指出,若地球暖化問題無法獲得改善,日本海底層海域可能淪為無氧狀態的「死海」。專家憂心,含氧的表層海水在冬季溫度升高的情況下,難以充分冷卻下沈,為深層海域帶來氧氣,其結果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致命衝擊。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的研究團隊分析日本海自一九二年代以來的海洋觀測紀錄,發現該海域底層海水的含氧量自五、六年代後便持續下降。日本海底層海水目前的含氧量,為每公升六.七毫克,較五年代當時減少兩成。該團隊推測,底層海水的浮游生物需要消耗氧氣,表層含氧的海水又難以充分下沈,底層海水的含氧量終有一天將供不應求。
日本三重大學海洋生態學教授谷村篤解釋,若底層海水氧氣不足,需要氧氣的細菌或動物死亡後,無法被分解的有機物就會開始堆積,進而產生對於多數海洋生物足以致命的硫化氫。谷村教授說,「死海」的海水一旦上升至表層,將改變海洋食物鏈以及魚種分佈,海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遽減,也將使暖化問題更為惡化。
日本海的海水溫度在過去百年間,已經上升攝氏一.三至一.七度。日本的研究團隊因此預測,若海水溫度持續上升,暖化問題更為惡化,日本海的海洋循環將陷入停滯,並於百年後演變成無氧狀態。
防曬油恐加速珊瑚死亡
2008/02/17 22:04
暖化致珊瑚白化? 義研究:防曬油恐加速珊瑚死亡2008/02/17
這幾天台灣的天氣好不容易回暖,但在南半球的澳洲現在卻是炎熱的夏天,不少人都會到海邊玩水。只是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防曬乳液可能會加速珊瑚白化,而且只要極低的濃度,就會影響珊瑚生長。
五彩繽紛的海底珊瑚礁美不勝收,也常會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但民眾用來抵擋艷陽、塗抹在身上的防曬乳液,很可能加速珊瑚白化。
義大利研究團隊採集了印尼墨西哥等地幾個海域的珊瑚,接著在養殖這些珊瑚的海水內加入微量防曬乳液,比例只有百萬分之一,結果卻發現寄生在珊瑚上的藍藻,在兩天之內大量地脫落死亡,4天之後珊瑚完全白化。
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發現,部分市售防曬乳液內含防腐殺菌劑、桂皮酸、二苯甲酮、樟腦等成分,融入海水後將促使珊瑚白化,導致珊瑚死亡。
一般提到珊瑚白化,總會令人聯想到地球暖化、水溫提高、或是海洋污染,不過研究團隊強烈懷疑,遊客所塗抹的防曬油等化學物質溶入海水後,才是造成珊瑚大量白化的主要原因。
 
地球暖化加速 今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2010/08/18
世界各地發生冰島斷裂、森林大火,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間接導致今夏共有17個國家氣溫創新高,其中巴基斯出現攝氏53.5度,更刷新亞洲有史以來最高溫美國太空總署專家預言,今年是19世紀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13日公佈報告指出,今年7月海陸表面均溫為攝氏16.5度,是自1880年記錄溫度以來第二高溫的7月份,6月均溫16.2度更是史上最高的6月份。
日前俄羅斯引發森林大火,加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氣候又頻傳高溫,都影響著地球暖化的速度,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就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今年將會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但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最憂心的是,格凌蘭所發生的冰島斷裂事件,由於地球暖化加速了融冰速度,海面將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升,預計10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超過30公分,致使海水倒灌,人類更將面臨惡劣的氣候與環境。
此外,英國《衛報》報導,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共共有17國都創下高溫紀錄,其中還有10個國家超過45度,巴基斯坦則是在526達到53.5度,刷新了亞洲地區有史以來最高溫記錄,連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死海溫度都達51.4,可見極端氣候現象已越來越明顯,地球也漸漸被摧殘得體無完膚了。
北半球冰風暴暖化是主凶2010/01/09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科學家說暖化導致全球升溫,何以今年冬天的北半球卻遭低溫暴風雪覆蓋?氣象專家指出,暖化正是風雪冰封北半球的元凶,本月底第三波低溫恐會再襲北半球,歐美寒災還有得受!
氣象專家指出,全球氣候大冷大熱,主要就是地球暖化削弱了大氣及洋流的調節溫度功能,夏天,北極因為暖化冰融;冬天,海洋大輸送帶無法把赤道的熱能送往極地,北極又變冰庫,冷空氣向外發射,冰封北半球北緯二十度以北區域。
月底第三波低溫再襲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氣候預測指出「第三波北半球低溫將出現在一月底,目前預估強度不會超過這一波,但是倫敦、美國中部等地仍會受到風雪襲擊。」這場北極震盪帶來的「極端冷相位」為史上首見,歐美地區未來將發布「北極震盪預報」,預警負回饋效應。
柳中明指出,去年九月份北極出現破四百年來高溫紀錄,拉近赤道和南北極的「溫度階梯」,溫度落差被拉近,以往赤道利用大氣及洋流傳導熱能到極地的功能大減,熱能送不進極地,去年 十二月十五日 到廿日之間,北極上空出現很強的冷高氣壓,「北極震盪」冷相位發威,當「北極震盪」對上「非典型聖嬰現象」,今年冬天北半因而就球忽冷忽熱。
至於台灣是否有可能也會遭降雪冰封?柳中明表示,二○○七年造成全台寒害的冷空氣行進路徑從西北走向東南,先從西伯利亞出發,經華南再襲擊台灣,今年兩波冷空氣是從外蒙經韓國及日本,從東海來台,對台灣傷害較小。
地球可能遇上小冰河期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台灣也曾在三月份出現平地降雪紀錄,按理論推演,地球要在進入大規模冰河期還得經幾萬年,但是幾十年內有可能發生小冰河期。
一三五○年的小冰河期,曾造成格陵蘭的移民面臨糧食及海運中斷,讓多達五千多人的移民社區滅亡;北歐種植葡萄的生物界線整條向南移動 五百公里 。
為何在暖冬時無法預期北極震盪的發生?柳中明回應,科學家從未見過如此現象,沒有人知道大自然的負回饋力量如此強烈,至少目前可以預期的是,此刻北極溫度降低,明年冬天北半球不會像今年這麼冷。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米農也需盡份力2009/12/06
(法新社菲律賓羅斯巴諾斯5日電) 典型的亞洲米農假期不會環遊世界或擁有大型引擎車輛,但科學家指出,他們在協助世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在全球將對抗氣候變遷大部分焦點放在燃燒化石燃料及濫墾雨林的同時,水田也是全球暖化產生甲烷的主要來源。
 

環保村 綠建築

環保村 綠建築

文章日期:2012-01-12 20:55
日本環保村 慢活人生
2011-6-26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遭逢311強震重創後,雖然重建之路艱辛漫長,卻也促使不少日本民眾重新思考,在追求便利富裕的文明主流價值之外,是否有更為儉樸自然的生活選擇。日本滋賀縣人口不到千人的「小舟木環保村」於6月初出版「小舟木環保村物語」,希望更多人瞭解慢活環保的生活能夠帶來心靈真正的滿足,也期待為震後日本提供重建的新方向。
日本「朝日新聞」的報導指出,由滋賀縣立大學教授、同縣近江八幡市建築公司與當地居民組成的非營利組織法人機構「環保村組織網絡」,自2000年起買下約15公頃 土地,合力打造理想中的環保村。該組織並於6月初,出版介紹該村從無到有歷程的「小舟木環保村物語」,描述目前約220戶的800位居民農產品自產自銷、廚餘堆肥、電動汽車共用、鄰里互助等環保生活。
八幡市小船木町的「小舟木環保村」歷經十餘年努力,發展至今儼然成為日本體現環保節能精神的迷你世外桃源。該村制訂的憲章規定,「培養當地資源物盡其用的文化」、「不傷害環境並珍惜環境賜與的恩惠」、「尊重個體同時強化相互支援的群體關係」等。為實現憲章精神,當地住家多採用縣產木材或建築廢材打造,同時設置太陽能面板作為部分電力來源每戶人家都有約10坪 的菜園,不僅自用也在定期市集中銷售。菜園或是洗車清潔等水源來自雨水收集菜園肥料則來自社區堆肥桶
目前,環保村居民以2030歲的年輕族群為主。為強化社區團結,當地每月出版「小舟木環保村通信」,刊登自治會聯絡事項、最新活動報告及村民意見等。去年成立的「小朋友社團」則提供親子同樂交流的場域,不僅讓村民分享媽媽經,也讓玩具、兒童繪本等資源相互流通
此外,社區每天定時遛狗的婆婆媽媽,也擔負起巡守隊角色,守護上下課學童的安全
一位去年搬入環保村的年輕媽媽表示,孩子以前很怕泥土,現在卻好喜歡在大自然裡活動,全家假日時喜歡在家庭菜園裡種菜,關係也比以前更為緊密。「環保村組織網絡」理事長仁連孝昭說:「在一般對於節能減碳的要求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希望本村能為日本強震後的市鎮重建,提供具體的先進實例。」
最綠小鎮 98%燃料源自木屑2010/03/07
瑞典在環保綠化的程度,全球數一數二,當地有個人口僅8萬人的小鎮,原來名不見經傳,被評選為歐洲環保最綠的城市後,立刻聲名大噪,這個城市所使用的燃料,有超過98%都是採用木屑,提供全市的暖氣和用水加熱的系統,這16年來,總共減碳32%,它還雄心壯志的要成為全球第一個無油城市,能源自給自足。
瑞典南部小城「偉克拉」,不僅有迷人的北歐風情,也是全球最綠化的城市,自從1993年以來,碳排放量足足減少32%,當地整治湖泊,大量採用水力發電。CNN記者:「1979年發電廠用石油,來產生暖氣和電力,現在這裡98.7%燃料都是生物質,主要都是用木屑。」
這個僅有8萬人的都市,因為缺乏石油,乾脆充分利用四處可見的森林,不只有木造屋,汽車大部分也用生物質提煉的生質油,而大量木屑用來取代燃料,儘管價格看漲,不過居民仍覺得很划算。能源機構經理艾爾倫:「是的,價格漲了,不過未課稅前,只是汽油1/4。」
偉克拉市有統一的暖氣和用水加熱系統,燃料全採用這些原始木屑,瑞典人在拯救地球危機的同時,也提升了居住品質。
這名居民,也用環保燃料,就是用碎的小木塊。居民:「我用木塊為住家加熱,18千瑞典克朗,等於1千美金,一年1千美金,為房屋加熱和接水。」
偉克拉是全球第一個喊出追求零排放的城市,它訂下2025年碳排放,減少70%的目標,當局也歡迎其他國家考察交流,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因為環保的成效,一下子聲名大噪。
綠建築 十年抵一千三百座大安公園2009/11/29
中國時報【王莫昀/台北報導】
天候異常,再加油價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促使越來越多建築採節能、綠建築設計。根據內政部建研所統計,截至今年十月為止,這十年來,全台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築獲頒綠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共減少五十二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一千三百餘座大安森林公園可吸收的量,省下的水電費更高達二十一.九億元
這些節能設施的效能,以淡水濱海路一處新落成的集合式住宅「甜水郡」為例,頂樓的風力機組,每年可為一百三十多戶住戶,省下約五十萬元公設電費。月前,連美國夏威夷參眾議員也來參觀。
上周甫獲得建研所綠建築認證的三重一處河岸住宅「麗寶之星」,為擴大回收效能,除了在頂樓設立雨水回收系統,還罕見地在大樓外牆建立溝槽,回收雨水,估計每年可省下約二、三千噸澆花、洗窗等公共用水。
業者指出,各地立地條件不同,適合採用的再生能源設施有所差異,例如:淡水有豐富風力資源,加上科技日新月異,風力機組發電以及貯電技術日趨成熟,很適合用以供應社區梯間電燈、電梯等公共設施用電。台北盆地全年降雨機率平均,則適用雨水回收系統,回收雨水,經過濾後,用於平日澆花、清洗道路、大樓外牆。
據建研所統計,綠建築標章開辦至今整整十年,初期,每年只有個位數案件申請,隨著環保觀念日益普及,申請案件逐步成長,近兩、三年來,每年有二、三百家公、民營業者提出申請,截至今年十月底,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物獲得綠建築標章或是候選證書。
這些建物發揮的效能,相當可觀,累計共省下七億六千九百萬度電,省水量亦高達三千三百萬噸,相當於六.三座供應竹科用水的寶山水庫蓄水量。
建研所官員指出,要取得綠建築標章或認證並不容易,因為政府納入評審項目很廣泛,包括建材採用、基地保水、節能設施、污水垃圾改善等,其實國內許多建物或多或少都已採用節能、環保設施,並未向政府申請綠建築標章,因此這類「廣義綠建築」節能效益,應不亞於上述政府統計數字。
101大變身 將成世界最高綠建築2009/11/01
暖化、救地球,從大樓建築物開始!台灣地標台北一○一大樓即將投注六千萬元經費,以十八個月時間爭取世界知名綠建築評級系統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金級認證,若認證通過,台北一○一將「重拾榮耀」,打敗最高樓杜拜塔,登上世界第一高綠建築寶座!
節能綠化改造成功後的台北一○一,估計每年節省約二千萬元能源費用,且有助提升一至二成租金成長率,愛地球做環保,其實省錢又能賺錢。台北一○一已完成第一階段體檢動作,明天將正式對國際發布,加入LEED註冊申請,正式開始改造變身。
綠建築、養生建築與智慧建築是目前建築業三大流行趨勢,其中與地球一起呼吸的綠建築概念,在地球暖化壓力下,備受國際重視。根據美國綠建築協會資訊,目前美國新建A級商辦,都要取得綠建築證照,老舊歷史建築,也流行綠色大改造,具有七十歷史的知名美國帝國大廈積極「環保變身」,已向LEED遞件申請認證。
積極推動綠建築的李肇勳國際室內設計公司綠建築部經理蘇濟中說,亞洲地區中,中國對綠建築如火如荼展開,去年中國只有五十件LEED綠建築申請案,今年至十月止,已有二百棟建物向LEED註冊申請。
被建築業視為綠建築「黃金標準」的LEED認證,有一套嚴格積分審核制度,例如抽水馬桶的沖水量,目前台北一○一與一般商業大樓馬桶,沖水量約有 九公升 ,而LEED最基本要求,須維持在 六公升 左右水量(約三瓶 二公升 裝家用牛奶量),以此標準,台北一○一大樓每個馬桶,至少須減少 三公升 水量才算及格。
最特別的是,在LEED能源環保標準中,為減少運輸能源消耗,要求對大樓內部餐廳食材進行產地調查,希望在綠建築裡吃的食材,產地來源最好是不超過 一百英里 的「在地食材」。
也就是說,超過台中、花蓮地區的食材,都無法在認證中加分,目前鬧得火熱的美國牛肉,未來可能更不容易在台北一○一餐廳菜單上找得到。
台北一○一表示,綠色節能是保護地球必要措施,改造完成的台北一○一,估計每年至少在省電、省水、垃圾減量都能達到一成以上標準,約可省下二千萬元能源費用,預計三年內還本。

睡眠-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小檔案松果體分泌荷爾蒙 可促進睡眠2011-9-19

「褪黑激素」是腦部「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特殊的荷爾蒙。人在接近入睡時便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並在半夜達到高峰,早晨醒來前,濃度便會逐漸下降,而夜間最高分泌量,約可達白天的5-10倍。主要是褪黑激素分泌會受外界光線變化影響,在夜晚時,大量分泌使人容易入眠,而白天光線透過眼睛視網膜最後傳至松果體,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它也會隨生理週期節律變化,新生兒開始上升至青春期前,青春期之後一路下降,尤其40歲下降更快,至780歲時已測不到此激素。

褪黑激素可以促進睡眠、調節生理時鐘,不少旅行調時差、睡眠品質不好者會補充褪黑激素。也有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因此被認為可以抗衰老;相對地,若年紀增長、睡眠不足或晚上長期處於燈光下,都會減少其釋放量,長期下來,衰老、精神不振、神經衰弱及一些身體病痛等就會接踵而至。

褪黑激素也是抗壓的荷爾蒙,如果缺乏會讓人顯得煩躁不安,影響情緒,也會降低免疫力,增加罹癌風險。

(資料來源: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口述、醫學網站/記者鍾麗華整理)

睡眠不足將使你魅力大減2011/09/20


作者:蔡宇哲

一般人常說要睡美容覺,意即若是睡眠不充足的話看起來就會沒精神、不漂亮。這樣的說法雖普遍被大眾所接受,然而這是有研究證實的嗎?另一方面,人臉有數百條肌肉控制著各式各樣的表情,雖然我們可以輕易辨別出他人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的表情,但對於更細微的狀態變化是否能夠察覺呢?就如同影集「別對我撒謊(Lie to me)」中主角可以察覺他人刻意掩飾的微表情(microexpression)一樣。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John Axelsson教授進行了一個研究,同時解答了上述兩個疑惑。他想瞭解人在熬夜沒睡後,他人是否可由臉部表情察覺出來。

研究中找了23位健康成人(11位女性),年齡為18-31歲,讓每人都各經歷正常睡眠與睡眠剝奪(連續31小時維持清醒)兩種操弄(兩次操弄間隔至少一週)後,在下午2-3點時拍照。兩次拍照時皆須素顏並穿著類似的服裝,以避免外在裝扮造成差異。拍照時被要求須坐直、臉部放鬆、無特殊情緒狀態下直視鏡頭,這些要求都是為了避免由非表情線索透露出兩種睡眠情境的差異。46張照片由另外65位受試者(18-61歲,40位女性)來評斷,他們並不知道那些照片中人的狀態是正常睡眠與否,僅需針對照片中人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健康(health)與疲勞度(tiredness)三項來進行評分。

結果發現:評分者對於熬夜未睡後所拍的照片覺得較沒吸引力,同時在健康與疲勞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於正常睡眠時。且這三項間的相關性非常高,當照片看起來覺得不健康、疲勞的同時,就會覺得這人缺乏吸引力,這與我們一般想法是接近的。

結論很簡單,就算你天生麗質難自棄,熬夜沒睡後不會有肌膚暗沉、黑眼圈的問題,旁人就是有辦法看出那細微的差異,這樣的影響對外觀感受而言是負面的,沒睡看起來就是不健康、沒吸引力。

記得,下次要跟心儀的異性約會時,前一晚除了梳洗、敷面膜跟去角質外,給自己一個充足的睡眠,才能讓隔天的電力十足、吸引力滿點!

原始文獻:

Beauty sleep: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erceived health and attractiveness of sleep deprived people.

長年積欠睡眠債 失眠又易胖2011-8-27


文/王興耀

談到「睡眠債」,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究竟什麼是「睡眠債」?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曼(Kleitman)被尊為睡眠研究之父,是第一位提出此概念者:所謂「睡眠債」並非短期12天之急性睡眠不足,需為長年的「慢性睡眠剝奪」才算是。

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調查,1/3美國成年人每晚睡眠少於7個小時,此類成人有高比例已捲入睡眠債的漩渦中。人類基本睡眠時數因人或種族而異,但是7小時對大多數成人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

造成「睡眠債」的原因眾多,但以生態改變、科技發明的影響最大,說明如下:

●300年前人類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120年前愛迪生發明電燈後,中產階級延後12小時上床。美國睡眠基金會指出,相較於100年前,人類的睡眠時間平均少了20%,約短少23小時。

70年前電視機問世後,人類睡眠作息又往後延12小時,人類每晚盯著螢光幕,對腦部的生物時鐘造成破壞。根據國外的老鼠實驗顯示,頻繁接受閃光照視,不僅會降低睡眠品質,且會導致肥胖。

45年前電腦出現,以及20年前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都使人類腦部面臨閃光干擾風暴。

上述科技改變了人類生活作息,進而衍生「睡眠債」,而長期的睡眠債也是慢性失眠的肇因之一,將影響人體免疫系統,造成「體瘦素」下降,發炎細胞激素增加,而逐漸衍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與肥胖,此新陳代謝障礙亦會反向惡化失眠。有鑑於此,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在3年前便開始呼籲,早睡早起且睡飽對糖尿病、肥胖有改善效果。

由於現代人對「睡眠債」多不自覺,可以預測的是三高、肥胖及失眠的比例會逐年增加。有些人透過「少吃、多運動」卻仍然肥胖,主要原因就是長年睡眠債與合併失眠。

故想要擺脫「睡眠債」的干擾,建議:

「早睡早起,且睡飽」,有效率的睡覺在健康上很重要,避免白天補眠。

晚上早點關掉閃光特質的電腦、電視,身心放鬆找回優質好眠。

〈獨家〉「小六生11點上床」 拚升學難睡飽!2010/11/25


台灣的學生都睡不飽,晚一個小時上學就能解決嗎?記者實地到國小普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每天早上6點起床,4點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要到安親班等到8點,爸媽下班來接,回到家還得複習作業,有的最晚11點才上床睡覺,一天睡不滿8小時,會不會延後1小時上課,小朋友睡眠時間越拖越晚,到時候還是睡不飽,醫師擔心恐怕會影響小朋友發育。

記者:「等一下下課去哪裡?」學生:「安親班。」

30幾個學生,超過8成舉手,每個都是要到安親班等爸媽下班接回家。小六生:「常常考試,然後要上國中了。」記者:「上國中壓力大?」小六生:「對,壓力很大。」

學生:「很晚睡啊,然後會失眠。」

小學生壓力真的這麼大嗎?尤其是準備升國中的高年級生,記者實際觀察,早上6點就得起床,趕上第一堂8點的課,下午4點放學後得先在安親班待到78點,回到家9點複習功課、洗個澡,睡覺時間已經是晚上11點,算一算一天睡不到8小時。

台大精神科醫師高淑芬:「四到五年級,甚至到國三,應該至少要9小時,睡眠不足的小孩子,白天會很想睡覺,他可能會變得很暴躁。

學習、發育中的孩子,睡眠的確重要。再看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把學生上學時間從早上9點延後到10點,遲到比例下降8%、缺課率下降27%,重點是數學、英語都有進步。新湖國小校長廖文彬:「這應該是對教育方面來說,滿值得考量的。」

底該幾點上學,教育部交給各縣市自己決定,但晚點上課,就能像國外研究達到效果嗎?以台灣學生普遍晚睡的現象來看,要改善睡不飽,無形的課業壓力,恐怕才最難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