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蒙古抗暖化 砸2200萬製冰

蒙古抗暖化 2200萬製冰
2011-11-16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為對抗全球暖化與都市熱島效應,飽受夏季高溫所苦的蒙古,本月稍晚將展開一項全球最大規模的製冰實驗。這項耗資10億圖格里克(tugrik,蒙古幣,約台幣2200萬元)的計畫,嘗試將冬季寒氣「儲存」在一個巨大的冰塊中,以減少夏季空調的能源需求,同時達到調節飲水與灌溉供應的目標。
在極北之地,河流或泉水流入地面裂縫,而後回滲到地表結冰,夜以繼日,冰層會逐漸變厚,形成超大冰堆,亦即所謂的「二溴磷」naleds)。冰堆與規律凝結、厚度約1公尺 的湖面結冰不同,只要有足夠的水壓滲透到地表,冰堆就會持續擴大,有時厚度甚至可超過7公尺,融化的速度自然也比表面凝結的冰層緩慢許多。
烏蘭巴托政府資助的這項地球工程試驗,便是以人工製造「二溴磷」為目標。負責實驗的英國與蒙古合資工程公司ECOS & EMI,將於土拉河開始結冰時在冰上鑽孔,讓冰面下的水排出河面。水一排出河面,即會凝結成冰,冰面就會加厚。整個冬天,實驗團隊會斷斷續續地持續鑽孔再等結冰的過程,藉此加厚冰層,製造出等到夏天都還不會完全融化的巨大冰堆,進而在夏季派上用場,達到降溫與提供水源的雙重效果。
ECOS & EMI表示,若能製造二溴磷,便可修復永凍土,並在城市中建造涼爽的公園。
研究兩年 懷疑論學者︰暖化是真的
2011-11-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一名懷疑全球暖化論的知名物理學家,企圖推翻主流氣象學者的普遍認知,但在經過兩年研究過十億筆氣溫紀錄後,反而放棄自己的質疑,同意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地球溫度正不斷上升中。
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的穆勒和研究團隊,仔細分析懷疑論者對地球暖化提出的兩項主要批評,一是氣象站的紀錄不可靠,二是都市中的「熱島」(heat island)效應扭曲氣溫的分析數據。他們分析四萬個氣象站的十六億筆紀錄,想藉此反駁全球暖化說,卻發現地球溫度的確比一九五年代上升攝氏一度,這個數據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國家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相符。
穆勒表示,他的研究甚至回溯到富蘭克林和傑佛遜時代,結果和科學界的主流意見相同,地球溫度的確逐步升高。他說,懷疑論者提出的問題很合理,兩年前大家都應該懷疑地球暖化究竟是不是真的,但現在他們有信心,地球氣溫上升的報告並不帶有任何偏見。
穆勒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引起外界矚目,是因為研究計畫的六十萬美元經費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查爾斯寇奇基金會」(Charles Koch Foundation),該基金會創辦人寇奇兄弟,即是暖化懷疑論組織與「茶黨」運動的主要資助者。寇奇兄弟經營石油公司,製造大量溫室氣體。
但穆勒的發言恐將引發其他懷疑論者不滿,將其視為「叛徒」。一名在穆勒研究團隊工作的女科學家柯里,便批評穆勒過分吹噓研究結果,忽視地球氣溫自一九九年代開始便已暫停上升的事實,揚言要退出穆勒的研究團隊。
研究:對抗暖化種樹沒用2011/06/20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自然地球科學」(Natural Geoscience)期刊今天刊載的研究指出,把耕地或邊際農地變成林地,對減緩本世紀全球暖化,並無太大實際效應。
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根據樹林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學說,鼓勵全球造林。
但環境學者最新調查發現,就算大規模將農耕地化為林地,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幫助有限。
部分原因是,樹林需經過數十年才能成熟,而二氧化碳分子壽命很長,可在空氣中殘留好幾個世紀。
另一原因是,即便樹林能吸收溫室氣體,但因樹木顏色比農耕地要深,可能吸收更多熱能。若在高緯度地區,更有可能引發暖化。
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Victoria)的艾若拉(Vivek Arora),與諾瓦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聖方濟各大學(St. FrancisXavier)的蒙特內哥羅(Alvaro Montenegro),模擬實施造林50年(2011年至2060年)的5種不同情境。
他們發現,就算全球農耕地都變更為林地,在2081年至2100年期間,全球溫度也只會降低攝氏0.45
將半數農耕地化作林地,只能降低攝氏0.25度。
研究也指出,造林對經濟或生態系統來說,仍有好處
蒙特內哥羅告訴法新社:「造林並沒有錯,的確有正面效應。但我們的研究指出,照現今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來看,用這種方式對抗全球暖化不太有效。」(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森林存摺/種樹存夠Co2減值 可當森林達人2010-4-20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為鼓勵民眾參與造林活動,日本山形縣今年度將開辦「森林存款存摺」,參加者只要參加植樹或整枝的活動,就能累積二氧化碳(CO2)減碳量的「存款」,累積到1000公斤時,就能領到「森林達人」認證。
日本各地每年都會舉辦植樹活動,還有全國性的植樹節,但活動一結束後,參加者多半不會再繼續照顧種下的植物,讓植樹活動變得像大拜拜一樣失去意義。造林活動不比種果菜,馬上就能看到蔬果的成長和收成,為了讓民眾持續參加造林活動,「森林存款存摺」就是讓參加者藉由量化CO2的削減量,來提高成就感。山形縣選定位於縣內飯豐町的源流之森,打算在6月開辦「森林存款存摺」活動,民眾可在每週六、日自由參加,當日活動結束後可獲得CO2削減量的認定戳章。
至於CO2削減量的換算方式,種一棵樹為2公斤、除草整地150平方公尺換算75公斤、間伐或竹林整理100平方公尺則換算50公斤。每位參加者都能辦理自己專屬的帳戶與存摺,累計到1000公斤時,就能變成「森林達人」
暖化苦果 日本海百年後恐成死海
2010-9-25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分析指出,若地球暖化問題無法獲得改善,日本海底層海域可能淪為無氧狀態的「死海」。專家憂心,含氧的表層海水在冬季溫度升高的情況下,難以充分冷卻下沈,為深層海域帶來氧氣,其結果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致命衝擊。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的研究團隊分析日本海自一九二年代以來的海洋觀測紀錄,發現該海域底層海水的含氧量自五、六年代後便持續下降。日本海底層海水目前的含氧量,為每公升六.七毫克,較五年代當時減少兩成。該團隊推測,底層海水的浮游生物需要消耗氧氣,表層含氧的海水又難以充分下沈,底層海水的含氧量終有一天將供不應求。
日本三重大學海洋生態學教授谷村篤解釋,若底層海水氧氣不足,需要氧氣的細菌或動物死亡後,無法被分解的有機物就會開始堆積,進而產生對於多數海洋生物足以致命的硫化氫。谷村教授說,「死海」的海水一旦上升至表層,將改變海洋食物鏈以及魚種分佈,海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遽減,也將使暖化問題更為惡化。
日本海的海水溫度在過去百年間,已經上升攝氏一.三至一.七度。日本的研究團隊因此預測,若海水溫度持續上升,暖化問題更為惡化,日本海的海洋循環將陷入停滯,並於百年後演變成無氧狀態。
防曬油恐加速珊瑚死亡
2008/02/17 22:04
暖化致珊瑚白化? 義研究:防曬油恐加速珊瑚死亡2008/02/17
這幾天台灣的天氣好不容易回暖,但在南半球的澳洲現在卻是炎熱的夏天,不少人都會到海邊玩水。只是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防曬乳液可能會加速珊瑚白化,而且只要極低的濃度,就會影響珊瑚生長。
五彩繽紛的海底珊瑚礁美不勝收,也常會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但民眾用來抵擋艷陽、塗抹在身上的防曬乳液,很可能加速珊瑚白化。
義大利研究團隊採集了印尼墨西哥等地幾個海域的珊瑚,接著在養殖這些珊瑚的海水內加入微量防曬乳液,比例只有百萬分之一,結果卻發現寄生在珊瑚上的藍藻,在兩天之內大量地脫落死亡,4天之後珊瑚完全白化。
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發現,部分市售防曬乳液內含防腐殺菌劑、桂皮酸、二苯甲酮、樟腦等成分,融入海水後將促使珊瑚白化,導致珊瑚死亡。
一般提到珊瑚白化,總會令人聯想到地球暖化、水溫提高、或是海洋污染,不過研究團隊強烈懷疑,遊客所塗抹的防曬油等化學物質溶入海水後,才是造成珊瑚大量白化的主要原因。
 
地球暖化加速 今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2010/08/18
世界各地發生冰島斷裂、森林大火,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間接導致今夏共有17個國家氣溫創新高,其中巴基斯出現攝氏53.5度,更刷新亞洲有史以來最高溫美國太空總署專家預言,今年是19世紀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13日公佈報告指出,今年7月海陸表面均溫為攝氏16.5度,是自1880年記錄溫度以來第二高溫的7月份,6月均溫16.2度更是史上最高的6月份。
日前俄羅斯引發森林大火,加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氣候又頻傳高溫,都影響著地球暖化的速度,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就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今年將會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但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最憂心的是,格凌蘭所發生的冰島斷裂事件,由於地球暖化加速了融冰速度,海面將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升,預計10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超過30公分,致使海水倒灌,人類更將面臨惡劣的氣候與環境。
此外,英國《衛報》報導,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共共有17國都創下高溫紀錄,其中還有10個國家超過45度,巴基斯坦則是在526達到53.5度,刷新了亞洲地區有史以來最高溫記錄,連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死海溫度都達51.4,可見極端氣候現象已越來越明顯,地球也漸漸被摧殘得體無完膚了。
北半球冰風暴暖化是主凶2010/01/09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科學家說暖化導致全球升溫,何以今年冬天的北半球卻遭低溫暴風雪覆蓋?氣象專家指出,暖化正是風雪冰封北半球的元凶,本月底第三波低溫恐會再襲北半球,歐美寒災還有得受!
氣象專家指出,全球氣候大冷大熱,主要就是地球暖化削弱了大氣及洋流的調節溫度功能,夏天,北極因為暖化冰融;冬天,海洋大輸送帶無法把赤道的熱能送往極地,北極又變冰庫,冷空氣向外發射,冰封北半球北緯二十度以北區域。
月底第三波低溫再襲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氣候預測指出「第三波北半球低溫將出現在一月底,目前預估強度不會超過這一波,但是倫敦、美國中部等地仍會受到風雪襲擊。」這場北極震盪帶來的「極端冷相位」為史上首見,歐美地區未來將發布「北極震盪預報」,預警負回饋效應。
柳中明指出,去年九月份北極出現破四百年來高溫紀錄,拉近赤道和南北極的「溫度階梯」,溫度落差被拉近,以往赤道利用大氣及洋流傳導熱能到極地的功能大減,熱能送不進極地,去年 十二月十五日 到廿日之間,北極上空出現很強的冷高氣壓,「北極震盪」冷相位發威,當「北極震盪」對上「非典型聖嬰現象」,今年冬天北半因而就球忽冷忽熱。
至於台灣是否有可能也會遭降雪冰封?柳中明表示,二○○七年造成全台寒害的冷空氣行進路徑從西北走向東南,先從西伯利亞出發,經華南再襲擊台灣,今年兩波冷空氣是從外蒙經韓國及日本,從東海來台,對台灣傷害較小。
地球可能遇上小冰河期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台灣也曾在三月份出現平地降雪紀錄,按理論推演,地球要在進入大規模冰河期還得經幾萬年,但是幾十年內有可能發生小冰河期。
一三五○年的小冰河期,曾造成格陵蘭的移民面臨糧食及海運中斷,讓多達五千多人的移民社區滅亡;北歐種植葡萄的生物界線整條向南移動 五百公里 。
為何在暖冬時無法預期北極震盪的發生?柳中明回應,科學家從未見過如此現象,沒有人知道大自然的負回饋力量如此強烈,至少目前可以預期的是,此刻北極溫度降低,明年冬天北半球不會像今年這麼冷。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米農也需盡份力2009/12/06
(法新社菲律賓羅斯巴諾斯5日電) 典型的亞洲米農假期不會環遊世界或擁有大型引擎車輛,但科學家指出,他們在協助世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在全球將對抗氣候變遷大部分焦點放在燃燒化石燃料及濫墾雨林的同時,水田也是全球暖化產生甲烷的主要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