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人類老祖宗-5公分皮卡蟲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古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索動物chordates)找到老祖宗:一種平均長度僅約 五公分 、五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纖細皮卡蟲」(Pikaia gracilens)。
發表於英國《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的研究論文指出,經分析一九一一年在加拿大洛磯山脈出土的化石確定,已在寒武紀滅絕的纖細皮卡蟲,是已知最原始的脊索動物。現今的魚類、兩棲類、鳥類、爬蟲類及哺乳類都屬脊索動物。
研究團隊在一百一十四件纖細皮卡蟲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脊椎動物背脊中的脊索,以及脊索動物特有的肌節(肌原纖維的基本單位)、神經索和血管系統。研究領導人劍橋大學教授莫瑞斯表示,團隊長期找尋肌節以作為「確鑿證據」,在肌節、神經索、脊索和血管系統都找齊後,這項研究「明顯證明纖細皮卡蟲是地球最原始的脊索動物」
莫瑞斯開玩笑說:「以後我們在壁爐上放家族親人照片時,也應該擺一張纖細皮卡蟲的玉照。
論文共同作者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卡鴻指出,電子顯微鏡讓團隊得以看清楚纖細皮卡蟲各剖面的精微細節。他說,從天鵝、蛇、熊、斑馬和人類「都與這不比拇指長的小生物有深厚淵源」,讓他深感自身的卑微。
加國研究:人類演化還沒停2011/10/08
(法新社渥太華7日電) 加拿大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某法語區小島的教會紀錄,證實了人類還在進化的說法。
榛子島(Ile aux Coudres)位於魁北克市東北方80公里1720年至1773年,有30戶家庭在當地定居。到了1950年代,人口數增加到1585人。
研究人員鉅細靡遺探究記載當地居民出生、結婚及死亡日期細節的教會記錄,發現1799年至1940年的140年間,女性懷第一胎的年齡從26歲降至22歲。
排除環境和社會因素,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這種上一代到下一代的巨大改變,「主要源於基因層次」。
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的米尤(Emmanuel Milot)領導這項研究,他說:「常有說法指由於文化與科技的進步,天擇不再發揮作用,現代人類已經停止演化。」
米勒在結論中說:「但我們研究發現人類仍持續演化,儘管僅是幾個世代,都能在人類身上發現微小的演化蹤跡。
女性懷第一胎的年齡具「高度遺傳」特質。
研究指出,上述生育變化,有人或許認為是西方社會1920世紀營養改善,「營養好的女性長得快、較早熟、生理狀況較好、生育力較佳」。
但是研究說,營養改善,嬰兒及少年存活率連帶也該提高,然而榛子島在這140年間,嬰兒及少年存活率不變。
研究今天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Th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也不存在了。靠近親結婚發生突變的機會也微乎其微了。因此「瓊斯」研判人類的演化到此為止了。

「老爸爸」銳減 顯示人類演化完成2008/10/08

〔編譯魏國金/綜合倫敦七日外電報導〕未來人會不會像外星人,有個大腦袋、大眼睛與細長身體?對英國基因學家史提夫.鍾斯而言,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類的演化已經完成,而究其主因則在年長為父的男性銳減。
倫敦遺傳學家鍾斯主張,演化的三要素是自然天擇、突變與隨機改變,「然而出乎意料,因為人類生育模式的轉變,致使人類的突變機率大為下降。」
「老爸爸」基因突變率較高
他認為,人類突變的根源並非輻射或化學物質,而是人類本身。以女性來說,使她為女兒身的卵子與她傳遞後代的卵子間產生了二十四次的細胞分裂,然而,對二十九歲的父親(西方男子生育的平均年齡)而言,使他成為男性的精子與他傳宗接代的精子之間產生了約三百次的細胞分裂,六十歲的父親則是數千次。
每次的細胞分裂都是基因突變的機會,因此老爸爸的基因突變率是小爸爸的好幾倍,三十五歲以上為父,比較可能將突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而現代男性,尤其西方男性較早停止生兒育女,以法國為例,五十歲以上還生孩子的,二十人中約有一人。
鍾斯補充說,在古代,有權力的男子可能生了數百個孩子,以十八世紀駕崩的摩洛哥王伊斯梅爾為例,他有八百八十八個孩子,也就是平均每天與一.二名女子上床,如此連續生活逾六十年。
自然天擇、隔絕 現代社會不復見
至於自然天擇,人類社會已不復見。鍾斯告訴學生,他們每三人中會有兩人死於基因有關的疾病,若在莎士比亞時代,他們每三人中有兩人早已死亡。他說,甚至在達爾文的年代,英國的新生兒約半數活不到二十一歲,而現在的英國寶寶,九成九活過二十一歲。就如達爾文主張的,演化的第三因素是隔絕。然而科技之賜,現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們緊密居住,相互往來,世界堪稱是一個單一的基因大陸,因此,隨機改變的機會也大為縮小

190萬年前 人類就懂得吃魚20111125

考古研究發現,人類在190萬年前,就懂得吃魚,幾萬年前的人,已經很會捕捉鮪魚、鯊魚以及梭魚之類的深海魚,在四萬兩千年前,這些深海魚,就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澳洲國立大學的考古團隊,在東帝汶挖掘到鮪魚以及其他深海魚種骨骼的化石,經科學方式測定,這些化石,大概有四萬兩千年之久,這是人類深海捕魚最早的證據。
捕捉深海魚種,不像在湖泊或是溪流裡捕撈淡水魚那麼簡單,它需要更複雜的工具和前置計畫,這表示四萬兩千年前的人,就已經有這種技術和頭腦。

氣候變遷 人類百萬年演化推手20111121

(中央社倫敦2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學者今天發現,過去200萬年間的氣候變遷有助人類演化,因為氣候變遷迫使人類適應周遭環境改變、遷徙至其他地區。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學者發現地球暖化或冷化不但不會妨礙人類發展,反而對人類極為有益。氣候變遷不但有助人類遷徙,還藉由刺激人類學習合作,促使人類文化進步、成長。
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和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專家找出5個關鍵時期,其間全球氣候變遷加速了人類社會進步和基因演化。
1個時期始自約200萬年前,當時曠日持久的乾旱期導致森林消失,促使習於在草原上奔跑、狩獵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現。
2個時期是約45萬年前開始的冰河期,科學家認為此時人類演化成3個不同族群。歐洲人演化成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亞洲人演化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非洲次大陸其餘人類則演化為現代人,不過直到約6萬年前的漫長溫暖期,現代人才能向北擴張
然後,25000年至15000年前的漫長嚴寒時期引發更多改變,極低氣溫造成海平面下降330英尺 ,讓人類得以穿越白令陸橋(Bering land bridge)進入北美洲。
最後,14000年前至1萬年前之間,氣候劇烈變化,迫使人類發展出農業技術,確保能穩定獲得食物。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史特林格(Chris Stringer)說:「氣候變遷創造了環境,鼓勵我們的古代祖先從樹上爬下來、從非洲擴散至全世界。氣候變遷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不過科學家也特別聲明,這並不表示現今的全球暖化對人類有益
2009十大科學突破/始祖地猿新發現 居榜首:2009/12/19
〔編譯羅彥傑/綜合十七日外電報導〕「科學」期刊十七日公佈二○○九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以發現四百四十萬年前的已知人類最早祖先化石居首。
由於被稱為「雅蒂」(Ardi)的「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女性骨骸保存狀況欠佳,人類學家費時十五年進行考據與分析,發現她較先前公認人類遠祖「露西」還要老一百二十萬年,有助於破解關於人類與現代人猿之間存在直接相似性的主流迷思。
雅蒂骨骸一九九四年在現今衣索比亞東北部出土,由十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今年十月間在「科學」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公佈對其骨骸化石的鑽研成果。
研究人員在仔細檢查雅蒂的頭骨、牙齒、骨盆與手腳後發現,雅蒂保有與其祖先相同的原始特徵,而且也保有和後來的類人猿相同的「衍生」特徵。專家認為,雅蒂並非人與黑猩猩最後的共同祖先,卻是迄今所發現最接近最後共同祖先的原始人,此後人和黑猩猩各自演化出與最後共同祖先差異很大的特徵。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懷特指出:「這不是普通的化石。它不是黑猩猩,不是人類。它給我們看到我們以前是什麼樣子。」「科學」期刊主編艾伯茨則說:「(雅蒂)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早期演化的思考方式。」
距今440萬年前!始祖地猿「雅蒂」人類已知最早遠祖2009/10/03
〔編譯魏國金/綜合一日外電報導〕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距今四百四十萬年前的一名女性「先人」骨骸顯示,人類並非從類似黑猩猩的祖先演化而來,而這位被暱稱為「雅蒂」(Ardi)的始祖地猿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類遠祖。
雅蒂的骨骸是於一九九二年在衣索比亞東北部的大裂谷的阿法地區發現,一九九四年被確定為新人種。研究人員指出,始祖地猿的研究對類人猿家族如何可能有共同祖先,提供了新洞見。包括人類、大猩猩、黑猩猩與紅毛猩猩都屬類人猿。
由十國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參與雅蒂的出土,十七年後,十一份出土物相關研究發表在一日出刊的科學期刊特輯。雅蒂(Ardi)就是「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英文簡寫。
科學家指出,找到人類與現代人猿最後的共同祖先,就是人類亟欲解開的進化失落環節。遺傳學推測,人類與黑猩猩約在六百萬至七百萬年前分家。研究人員說,雅蒂明確是人類遠祖,而她的子孫並沒有演化成黑猩猩或其他人猿,她不是失落的環節,但她的出現讓失落環節的解開更前進一步。科學家推斷,雅蒂高一百二十公分、重 五十公斤 。
在雅蒂之前,最知名的人類遠祖骨骸是距今三百二十萬年前的「露西」,一九七四年距離雅蒂出土處以北 七十二公里 的地方發現露西的化石。
在露西出土後,科學家推測早期人類的解剖學結構應該像黑猩猩,以展現人類與黑猩猩在遺傳學上的相似性。然而,雅蒂的化石並不支持該假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懷特教授說,雅蒂的骨骼結構並非像黑猩猩,也不像人類,而其手部化石的結構甚至比黑猩猩更原始。
骨骸顯示步伐類似現代人類
雅蒂有人猿般的頭部與利於爬樹的腳趾,然而她的手、腰部與骨盆顯示她的步伐類似現代人類,而不像黑猩猩或大猩猩般以指關節支撐身體行走。雅蒂或許比現代黑猩猩更熱愛和平,因為她沒有長而尖的犬齒,而黑猩猩的尖銳犬齒常用於爭鬥。她的腦容量雖然小,但腦部結構較類似於南方古猿與現代人類,顯示其視覺與空間感知較類似人類。
(法新社巴黎9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手指腳趾泡水一段時間後會變皺,這是演化而來的優勢,因為這讓人類更容易在水中抓取物件。
外界長期以來認為手指腳趾變皺是外層皮膚吸水膨脹所致,但最近研究發現,這是神經系統對手指腳趾浸泡在水中的反應。
但神經系統為何做如此反應,之前是個謎。
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測試變皺與沒有變皺的手指,拿取潮溼物體時有何差別。
兩組試驗對象必須用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璃彈珠釣魚用鉛錘,把它們從原來的容器挪到另個容器。研究人員發現,雙手泡在溫水30分鐘的受試者,移動這些東西的速度,比手指保持乾燥的人要快。
研究領導人史邁德(Tom Smulders)告訴法新社,手指腳趾泡水會變皺可能是人類演化來適應環境,以提升在潮溼表面的活動能力。
他說,手指腳趾泡水會變皺對於在潮溼植被或溪流中採集食物也很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