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健康-運動永不嫌晚

固定運動的人 薪水比不運動者多2012-1-16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規律運動不僅有助強化心肺循環系統、增加免疫功能並維持身材苗條,美國一項研究又給運動找了個好理由:相較於不運動的人,固定運動者的薪水可能多出達9%。
先前的研究已發現,運動有助消除壓力、排解憂鬱、療傷及預防疾病,但這項研究成果可能是首度建立運動與個人收入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老闆可能會認為常運動的人不但較有決心,對工作也較投入,所以願意委以重任;愛運動的員工也更可能基於維持身材苗條的精神與身體益處,而更努力工作。
克里夫蘭大學研究人員以問卷形式,分析1 2000人的運動量和薪水之間的關係,發現從事游泳、慢跑,甚至只是在健身房隨意舉舉重的人,薪水比不運動的人高9%;即使是從事像快步走等溫和運動的人,也能帶來較多收入。
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不運動的人,一星期運動3次者的薪水高出6%至9%;就算1個月只運動13次,薪水也多出5%。
研究報告作者柯斯堤教授說,除了對心臟、體重及其他醫療問題的正面效應外,運動可增進心理功能及精力,這些特點都可以轉化成更高的薪水。
運動後1小時勿進食?醫師:觀念錯誤2010/04/12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12日電)不少人以為運動流汗才有減肥效果,甚至以為運動後1小時內進食會變胖;醫師今天表示,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其實運動後可以先吃點麵包等高升糖指數食物,不要一下子吃太多。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發表錯誤運動習慣調查,針對北區健檢會員進行簡單的問卷調查,回收1010份。結果發現,有53%認為運動時一定要流很多汗才能達到減肥效果;42.5%認為運動後1小時內進食會變胖;37%認為運動後肌肉酸痛代表肌肉拉傷。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院長朱大維表示,流很多汗不代表減肥,就像時下流行包著保鮮膜減肥,但這只是排掉水分,運動完一喝水,體重又回來了。一般來說,要達到減肥效果,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3次,且每次超過2030分鐘。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受訪表示,運動減肥主要關鍵是心跳及呼吸,過去有人提出「333」的標準,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每分鐘心跳達130下。
另外,不少瑜珈、運動老師會告訴學員,運動後1小時內不能進食。朱大維說,其實運動後可以補充一些高升糖指數食物,例如米、麥、麵包等。簡文仁認為,運動後30分鐘內吃東西要溫和,不能吃太多或者可以多喝點水;運動1小時後吃東西比較沒有禁忌。
有些人認為騎腳踏車、短跑腿會變粗,簡文仁建議可拉筋或做弓箭步,舒緩小腿肌肉。990412
 
別再找藉口 每天運動十五分鐘就有幫助2011/08/16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運動半小時,可以發揮強化肌肉、預防疾病以及提升心理健康的作用,不過,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要抽空30分鐘運動,談何容易,很多人因為做不到這一點,乾脆就不運動了,不過,新的研究顯示,其實每天運動15分鐘,就可以達到強化身心的功效,麵龜族別再替自己找藉口了。
刊登在最新一期刺胳針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運動十五分鐘,就可以比麵龜族多活三年。這項研究是台灣國家衛生院的研究團隊所做的。顧慮到現代人生活太忙碌,很難達到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目標,這項研究的出發點,就是要找出運動時間的最低門檻,答案就是每天15分鐘,每星期最少90分鐘,就可以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降低百分之十四。
如果行有餘力,在每天十五分鐘的基礎上,再增加運動,研究顯示,每天多運動十五分鐘,就可以把死亡率再降低百分之四。
運動永不嫌晚 研究:60歲多動70歲不易生病2010/01/26
(法新社華盛頓26日電)刊在「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4份研究顯示,規律運動除了讓你身體更健康,年老時心智也會更敏銳。
  其中一份研究發現,中年多運動的婦女,70歲後較不易受慢性疾病、心臟手術或其他生理及心理病痛所苦。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Health)、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以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把中年定義為平均60歲的人士。
  另一份研究發現,每週12次的「阻力訓練」持續一年,可改善年長女性的專注力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第3份研究發現,相較於年紀相當、卻整天坐著不動的「沙發馬鈴薯」,55歲以上從事中度或高度體力活動的人,較不會有認知方面的障礙。
  第4份研究顯示,參與18個月運動計畫的65歲以上女性,相較於參加較不劇烈「健康」計畫的同齡女性,骨質似乎較不疏鬆,降低跌倒的風險。
  撰寫首份研究報告的科學家表示,這幾份在加拿大、德國和美國進行的研究報告,結果可能跟醫師要求的一樣,要更多美國人起來運動。
  科學家並說:「美國人口迅速老化,且近四分之一的民眾不從事任何休閒活動,我們的研究結果似乎呼應聯邦準則的意見,也就是體能活動提升老年人健康,更強調運動有加強整體體能與老化健康的潛力。」
  他們說:「體力活動不僅僅能延長壽命,還能提升生活品質的這個概念,可能是讓人起來活動的強烈誘因。」(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黃一展)
 
 
多動腦 多運動 多吃蔬果 降低失智風險
2010-6-25
文/胡俊良
全世界失智症患者每年增加460萬人,平均不到7秒,就新增一人。根據研究,70%以上的失智症患者合併有行為與心理症狀,像是躁動、呆滯、妄想、幻覺、憂鬱、焦慮,有時還會有攻擊性行為,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伴隨輔助療法,改善行為情緒的症狀,如維持人際互動、緬懷治療、運動與活動、感官刺激、音樂治療等。
失智症無法藉由藥物完全改善症狀或根治建議民眾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多動腦、多運動、多食用蔬果、堅果類及魚類、使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來烹調食物,及多參與公眾活動,同時減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菸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治療:
失智症依照病因可分為阿茲海默氏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及其他大腦非退化性病變,或全身性疾病所導致的失智症,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見。
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治療種類有膽鹼■(左酉右每)抑制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兩類。
正常的記憶功能與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有關,「膽鹼■抑制劑」可減少乙醯膽鹼被破壞,改善、減緩輕度或中度失智症記憶功能的退化,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為避免副作用的發生,基本上會從低劑量開始服用,等可以耐受後,再緩慢增加劑量。
另一類為「NMDA受體拮抗劑」,可以阻斷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對神經的毒性作用、避免神經受損,使用於中度或中重度阿茲海默氏症的治療,腎功能不良的病人則需要調整劑量;情緒或行為問題則以抗憂鬱劑或精神安定劑來治療。
至於其他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品或保健食品,像是銀杏萃取物nicergoline Sermion)、piracetam Nootropil)等,以及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因缺乏大型且前瞻性雙盲臨床試驗來證實其療效,建議作為輔助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藥師)
 
全球每年300萬人死於不運動2010/06/20
(中央社台北20日電)每天走6000步可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效果。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運動與健康部主任邁克爾普瑞特博士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300萬人死於不運動。
中國衛生部、中國記協、可口可樂公司聯合舉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吃動平衡、走向健康)」專家媒體研討會18日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引述普瑞特說,美國運動醫學科學院正在推廣「運動是良方」的概念,主要做法是社區醫生把運動作為一劑處方開給社區大眾,通過運動來提高某一個社區人群的健康水準。調查顯示,越低收入國家,因缺少運動而死亡的比率就更高。
美國研究運動與健康學的教授胡剛指出,缺乏運動以及超重和肥胖是美國社會兩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美國2004年健康行為調查顯示,24%的美國人不做任何休閒運動,只有30%的成年人達到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的標準,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
美國2008年全國營養調查顯示,將近68.3%的美國成人是超重和肥胖的。胡剛說:「如果每週5天進行半個小時的輕等、中等運動,包括走路、騎車,就可以預防疾病;如果把運動量提高到4560分鐘,就可以降低體重,甚至保持健康體重。
調查發現,如果一個人每週運動多於7個小時,未來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減少45%,患冠心病危險減少51%。和正常體重的人相比,超重的人幾乎增加33%患心衰的危險;如果肥胖,未來患心衰的危險幾乎會增加一倍。肥胖者參加體育鍛鍊,會比不運動的正常體重或者瘦人患冠心病的危險低。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表示,根據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佔總人口的28.2%3549歲的成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只有8%
他說,近年來慢性病激增,主要就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造成。其實,走路是很好的運動方式,每天走6000步,相當於每天半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楊曉光指出,中國人烹調油攝入過多,特別是在北京,膳食標準是每天30油,北京人每天達到了50。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攝入5鹽,但大陸北方人每天吃用12左右,超標1倍多。9906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